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与应用
  • 研究与应用
    鲍如强, 黄旭, 黄利军, 曹春晓
    2003, 0(12): 3-6,10.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鲍如强, 黄旭, 黄利军, 曹春晓. Ti-10V-2Fe-3Al合金热变形的研究[J]. 材料工程, 2003, 0(12): 3-6,10.
    BAO Ru-qiang, HUANG Xu, HUANG Li-jun, CAO Chun-xiao. Investigation on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Ti-10V-2Fe-3Al Alloy[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3-6,10.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Ti-10V-2Fe-3Al合金两种状态在不同变形温度及不同变形速率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初始状态对合金的应力应变行为影响较大,经过固溶处理后在低于相变点变形时合金的流变应力比较高,但在高于相变点变形时流变应力没有明显差异;合金的应力指数与合金的状态和应变速率有关,大概以0.1s-1为界分为低应变速率和高应变速率两部分;合金的表观激活能与材料的状态、变形温度及变形速率有关。当两种状态下的合金在温度为650~800℃、应变速率为0.001~0.1s-1范围内变形时,β相内只发生动态回复,而α相除了发生动态回复外还可能发生动态再结晶;合金在相变点以上变形时只存在着单一的动态回复机制。
  • 研究与应用
    何小东, 张建勋, 巩水利, 李继红
    2003, 0(12): 7-10.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何小东, 张建勋, 巩水利, 李继红. 钛合金薄板激光和钨极氩弧焊残余应力测试研究[J]. 材料工程, 2003, 0(12): 7-10.
    HE Xiao-dong, ZHANG Jian-xun, GONG Shui-li, LI Ji-hong. Residual Stress Measurements with the Hole-drilling Technique in the Joints by the Laser and TIG Welding for a Thin Plate of Titanium Alloy[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7-10.

    采用小孔释放法对钛合金薄板激光焊和钨极氩弧焊(TIG焊)的焊接残余应力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焊接方法、焊接线能量和焊后热处理对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焊残余应力分布规律与普通熔焊方法相似,但其分布区域较窄;在热影响区内,激光焊残余拉应力值比TIG焊的约低100MPa;在焊缝及其熔合线附近,激光焊残余应力却比TIG焊的高。对于不同线能量激光焊接,线能量越大,焊缝越宽,热影响区的残余应力也越大。焊后真空热处理能降低残余应力90%。
  • 研究与应用
    丁晓非, 沈勇, 王富岗, 谭毅
    2003, 0(12): 11-13.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丁晓非, 沈勇, 王富岗, 谭毅. 铌和钨对γ-TiAl基合金热稳定性的影响[J]. 材料工程, 2003, 0(12): 11-13.
    DING Xiao-fei, SHEN Yong, WANG Fu-gang, TAN Yi. Effects of W,Nb on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γ-TiAl-based Cast Alloys[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11-13.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研究了TiAl-5Nb,TiAl-14.3Nb,TiAl-8Nb-1W,TiAl-12.3Nb-2W四种合金片层组织在1000℃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TiAl-12.3Nb-2W合金热稳定性最好,但合金元素对TiAl基合金热稳定性的影响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研究与应用
    胡正飞, 杨振国
    2003, 0(12): 14-17,22.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胡正飞, 杨振国. X20CrMoV12.1耐热合金钢长期高温时效的脆性[J]. 材料工程, 2003, 0(12): 14-17,22.
    HU Zheng-fei, YANG Zhen-guo. Embrittlement of X20CrMoV12.1 Heat-resistant Alloy Steel for Long Term Exposur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14-17,22.

    12%Cr耐热合金钢X20CrMoV12.1是热电厂主蒸汽管线等重要部件用材。该质材的主蒸汽管道经23年长期高温负荷运行后,性能明显退化,常温下呈脆性。实验显示服役后材料的脆化是可逆的,属于逆回火脆现象。运用TEM和AES等对显微组织结构的研究显示,有害元素P在晶界的偏聚和晶界碳化物的粗化是材料性能退化和致脆的原因。
  • 研究与应用
    郭建, 王西科, 沈宁福
    2003, 0(12): 18-22.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郭建, 王西科, 沈宁福. 常规铸造工艺条件下SiCp/Al-Si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反应[J]. 材料工程, 2003, 0(12): 18-22.
    GUO Jian, WANG Xi-ke, SHEN Ning-fu. The Interfacial Reaction in SiCp/Al-Si Composites under Conventional Casting Condition[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18-22.

    采用搅拌复合法制备了10%SiC/Al-5Si-Mg,10%SiC/Al-7Si-Mg(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研究了在常规铸造工艺条件下重熔后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反应。通过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可知,SiC界面基本上都是单一的SiC/Al及SiC/Si界面,部分界面上有MgAl2O4颗粒相形成,由于基体合金中Si的存在,生成Al4C3的有害界面化学反应得到了抑制。对不同文献中抑制Al4C3产生所需临界Si含量实验测定结果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 研究与应用
    简科, 陈国民, 陈朝辉, 马青松
    2003, 0(12): 23-25,32.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简科, 陈国民, 陈朝辉, 马青松. SiC微粉含量对先驱体转化制备碳纤维布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 材料工程, 2003, 0(12): 23-25,32.
    JIAN Ke, CHEN Guo-min, CHEN Zhao-hui, MA Qing-song. Effect of SiC Powder Conten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Cloth Reinforced SiC Composites Fabricated via Precursor Pyrolysis[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23-25,32.

    以聚碳硅烷(PCS)、二乙烯基苯(DVB)和SiC微粉为原料制备了碳纤维布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考察了SiC微粉含量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SiC微粉含量过低,材料内部存在大的孔洞,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差;而当SiC微粉含量较高时,在制备过程中微粉对碳纤维机械损伤加大,同样导致材料力学性能下降。当SiC微粉含量为30%(质量分数)时,所制备的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其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为246.4MPa和72.5MPa。
  • 研究与应用
    任伟华, 乔生儒, 敖强
    2003, 0(12): 26-28.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任伟华, 乔生儒, 敖强. 3D-C/SiC复合材料热震损伤行为[J]. 材料工程, 2003, 0(12): 26-28.
    REN Wei-hua, QIAO Sheng-ru, AO Qiang. Thermal Shock Damage Behaviour of 3D-C/SiC[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26-28.

    用3D-C/SiC和重结晶SiC陶瓷材料在光辐射热震试验机上进行了两种温度落差(ΔΤ=600℃,800℃)和不同应力的热震试验。3D-C/SiC用弹性模量和电阻表征的热震损伤曲线有相似的规律,即都大致由三阶段构成,首先是损伤急剧增加阶段,紧接着是损伤缓慢增加阶段,最后为损伤短暂的急剧增加阶段。个别电阻表征的热震损伤曲线仅在初始阶段损伤有下降现象。3D-C/SiC复合材料的抗热震性能明显优于重结晶SiC陶瓷材料;三种界面层的3D-C/SiC中,以热解碳沉积时间为20h获得的界面层复合材料热震寿命最长。
  • 研究与应用
    邢丽英, 蒋诗才, 李斌太
    2003, 0(12): 29-32.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邢丽英, 蒋诗才, 李斌太. 含电路模拟结构陷阱式吸波复合材料研究[J]. 材料工程, 2003, 0(12): 29-32.
    XING Li-ying, JIANG Shi-cai, LI Bin-tai. Study on the Microwave-absorbing Composite in Trap Type with Circuit Analogue[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29-32.

    研究了电路屏材质、电路屏尺寸、介质层电磁参数等对"陷阱"式结构吸波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总结了改变参数后吸波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吸波复合材料的吸波/承载综合性能得以提高。
  • 研究与应用
    王文俊, 邵自强, 张宝艳
    2003, 0(12): 33-35.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王文俊, 邵自强, 张宝艳. 聚酰亚胺齐聚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J]. 材料工程, 2003, 0(12): 33-35.
    WANG Wen-jun, SHAO Zi-qiang, ZHANG Bao-ya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imide Oligme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33-35.

    分别以4,4’-二胺基二苯醚(ODA)/3,3’,4,4’-二苯醚四羧酸二酐(ODPA)和4,4’-双酚A二苯醚二胺(BAPP)/3,3’,4,4’-二苯酮四羧酸二酐(BTDA)为原料,以溶液聚合形式合成了两种带有端胺基、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在7000左右的聚酰亚胺齐聚物,并用红外光谱法对两种齐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两种齐聚物均能完全溶于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的共聚单体(烯丙基双酚A)中,可用于BMI的增韧。
  • 研究与应用
    刘俊先, 王汝敏, 孙曼灵
    2003, 0(12): 36-38.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刘俊先, 王汝敏, 孙曼灵. 热塑性树脂增韧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J]. 材料工程, 2003, 0(12): 36-38.
    LIU Jun-xian, WANG Ru-min, SUN Man-ling. Study on Phenolic Resin Composite Toughened by Thermoplastic Resin[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36-38.

    研究热塑性树脂的含量、端基、分子量对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增韧体系的断口形貌,对增韧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以热塑性树脂膜和固化后的酚醛树脂膜形成连续相、酚醛树脂固化球粒为分散相的“网膜-球粒”结构使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韧性提高。
  • 研究与应用
    姜克娟, 沈洁
    2003, 0(12): 39-41.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姜克娟, 沈洁. 氟硅油的热氧化安定性[J]. 材料工程, 2003, 0(12): 39-41.
    JIANG Ke-juan, SHEN Jie. Thermal Oxidation Stability of Fluorosilicon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39-41.

    研究和讨论了国产含γ-三氟丙基硅氧烷氟硅油基础油的抗氧化性能及不同种类添加剂的作用。结果表明,金属特别是铁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可以提高氟硅基础油的抗氧化性能,其中硅醇铁化合物与氟硅油还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 综述
  • 综述
    王建平, 陈柳, 冯玉书
    2003, 0(12): 42-44.
    摘要 PDF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王建平, 陈柳, 冯玉书. 中日铸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材料工程, 2003, 0(12): 42-44.
    WANG Jian-ping, CHEN Liu, FENG Yu-shu.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Foundry Industry in China and Japan[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03, 0(12): 42-44.

    阐述了中国、日本的铸造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指出了他们目前在铸造业发展中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并对中国和日本近年来各类铸件的产量及其他情况进行了对比。
我要投稿

创刊于1956年,月刊

ISSN:1001-4381

   CN:11-1800/TB

 主管:中国航空发动机

          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航发北京航

          空材料研究院

热点专刊

虚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