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专栏发布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专栏序言
在元素周期表里相邻的钠与锂,尽管是同属碱金属元素家族的“亲兄弟”,但是却演绎出截然不同的技术命运。锂离子电池在过去30年创造了能源存储的传奇,但其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与价格波动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相比之下,钠资源的地壳丰度高达2.74%,且全球均匀分布,这种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使钠离子电池在规模储能领域显现出独特魅力。2023年,宁德时代发布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达160 Wh/kg,中科海钠的产业化项目有望将电芯成本控制在0.5元/Wh以下,这些突破性进展标志着钠离子电池技术成熟度曲线已跨越临界点。当前,钠离子电池技术正从实验室疾速驶向产业化的快车道,作为锂离子电池最具潜力的补充方案,这项蛰伏30年的技术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本专栏将带领读者深入钠离子电池的技术现状,部析其如何以资源丰度重构能源存储的经济版图,探索这条兼具科学深度与产业价值的创新之路。本专栏将系统解构钠离子电池的技术图谱现状:从层状氧化物与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的博弈,到硬碳负极设计及改性的精妙艺术;从酯类与酰类电解液的导电率、电极界面兼容性之争,到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稳定策略。此外,本专栏特别关注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的结构演化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过渡金属价态调控等改性策略实现高的可逆容量。站在材料创新与能源转型革命的交汇点,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恰如一场精心编排的多幕剧:第一幕是实验室里的材料突破,第二幕是示范项目的验证,现在正进入规模化替代的第三幕。本专栏特别邀请了产学界的领军人物,共同探讨了钠离子电池如何跨越从“能用”到“好用”的最后技术鸿沟,以及在这个万亿级储能市场中,中国产业链如何凭借先发优势构建全球竞争力。让我们共同见证,这项“接地气”的技术创新如何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期“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专栏的顺利推出,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与鼎力支持,在此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特别鸣谢《材料工程》编辑部的高效协作,尤其要致敬本专栏策划编辑的卓越贡献与专业付出!
西南石油大学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李星

https://jme.biam.ac.cn/CN/Y2025/V53/I7
欢迎扫码或点击链接查看专栏

发布日期: 2025-07-31
浏览:
21